每隻雞每天的最佳飼料量?

『每隻母雞每天提供93公克的飼料即可讓產蛋率維持高峰!』

在台灣,主要飼養的蛋雞品種包括海蘭(Hy-Line)、羅曼(Lohmann)、伊沙(Isa)、漢德克(Hendrix)以及海斯(H&N nick)等五大品種。其中,海蘭是最常見的品種,約佔了四成左右(根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於2017年的報告)。這些蛋雞根據蛋殼的顏色可以分為褐蛋和白蛋,而在台灣,以白殼蛋為主。一般來說,白色雞會產白殼蛋,而紅色雞(有色雞)則會產褐殼蛋。

白色雞主要以單冠來航雞為主,多為品系間雜交,性情較神經質,對環境較敏感,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。而有色雞則是由品種間或種間雜交得來,一般為洛島紅,母系則為洛島白或蘆花雞,性情較溫順,體重較大,食量大,抗壓能力強,毛色則有紅色和黑色兩種。

產褐殼蛋的雞種因為體型較大、食量較多、產蛋率稍低以及飼料利用效率較差,因此生產成本較高,雞蛋的售價也較高。消費者普遍認為褐殼蛋的營養價值比白殼蛋高,然而雞蛋的營養主要取決於飼料和飼養條件,雞蛋的品質則受品種、飼料、雞齡和飼養系統等因素影響。在台灣、日本、美國以及北歐國家,以白殼蛋為主要生產,而西歐國家則以褐殼蛋為主,其中法國、英國和義大利等國家褐殼蛋的比例更高。

Hy-Line 海蘭 生蛋雞
Hy-Line 海蘭 生蛋雞
Lohmann
Lohmann
ISA Brown
ISA Brown
Hendrix
Hendrix
H&N nick
H&N nick

Pearson和Herron(1982年)指出,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對蛋雞的繁殖性能影響較能量小。許多研究報告也指出,當蛋雞攝取的營養未能滿足產蛋所需範圍時,產蛋率會隨著能量攝取量的增加而提高。儘管能量供應不足對產蛋不利,但供應過多則可能導致肥胖或過度脂肪堆積,進而影響產蛋率以及蛋殼品質,並降低受精率和孵化率。肉種雞每日的代謝能量需求介於270至385千卡之間,隨著每日能量攝取量的增加而呈線性增加。Spratt和Lesson也指出,蛋黃比例隨能量攝取量增加而增加。

影響蛋雞能量需求的因素眾多,包括品種或品系、體重、季節或環境溫度、飼養方式(如籠飼或平飼)以及胺基酸攝取量。隨著雞隻體重增加,其維持的能量需求也會增加。產蛋率的增加也導致能量需求的增加。例如,當雞隻體重為1.5公斤且產蛋率為70%時,每天的代謝能量需求為264千卡;而當產蛋率提高至90%時,則增加至289千卡(根據NRC,1994年的資料)。溫度也會影響能量需求,例如,在15℃的雞舍溫度下,每天的代謝能量需求為322千卡,而在35℃時則降低至262千卡。在25至45週齡的產蛋階段,白殼蛋雞每天的代謝能量需求為292至300千卡,而在80週齡時則降至280千卡。

由於產褐殼蛋雞的體型較大、採食量較多、產蛋率稍低且飼料利用效率較差,其營養需求與白殼蛋雞有所不同。由於大多數雞蛋的營養研究以白殼蛋為主,因此有必要進行產褐殼蛋雞的代謝能量需求研究,以提供業者參考。

研究結果顯示,在每天的代謝能餵飼量介於265至289千卡之間時,對雞隻的體增重和死亡率並沒有顯著影響。然而,每日產蛋率、平均蛋重和每隻雞的日產蛋量方面,A處理組(265千卡)明顯低於其他處理組(P < 0.05)。此外,產蛋飼料能量效率比(每產1克蛋所需的飼料代謝能消耗量)在B處理組(273千卡)明顯優於A處理組(265千卡)(P < 0.05)。

林及徐(1997年)指出,每日代謝能攝取量介於240至290千卡之間時,對種母土雞的產蛋率和產蛋飼料利用效率沒有顯著影響,但蛋重和體增重隨著代謝能攝取量的增加而增加。Pearson和Herron(1982年)也指出,肉種雞每日的代謝能攝取量介於270至385千卡之間,蛋重隨著每日能量攝取量的增加而呈線性增加。其他研究報告也顯示,能量攝取量在未滿足母雞產蛋所需範圍內時,產蛋率會隨著能量攝取量的增加而提高。

另外,McDaniel等人(1981年)和McDaniel(1983年)的報告指出,能量供應不足雖然對產蛋不利,但供應過多則易造成肥胖,影響產蛋率、蛋殼品質、受精率和孵化率。NRC(1994年)建議白殼蛋雞在產蛋率達到90%時,每天推薦的蛋白質攝取量為18.2克,代謝能攝取量為319千卡。至於Isa褐殼蛋雞,建議在18週齡進入初產時,每天的代謝能攝取量應在266千卡以上。而根據本試驗的結果,在開放式雞舍中,褐殼蛋雞在產蛋期間(25至32週齡)每天的攝取熱能建議達到273千卡。如果用台糖中雞飼料來換算的話,每隻雞要提供 93公克的飼料即可達到所需熱量。每天的伙食費大約2.3元。(雞農們真的挺辛苦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