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孵蛋21天-播客採訪稿

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d4da8d85-c914-4c8a-9f56-3f2686e85010/episodes/7c3ffae0-530e-4cfd-b6d7-0de772d2a8c9

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,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超有意思的居家小計畫 —— 在家孵小雞!從一顆小小的雞蛋,到 21 天後破殼而出的毛茸茸小生命,這個過程不僅充滿驚喜,其實還藏著不少學問。而且啊,在台灣,有位特別的建築設計師一直在推廣這件事,他就是雞田舍的陳昶豪老師,他覺得孵雞蛋不只是養小動物,更是超棒的食農教育,特別鼓勵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體驗,讓孩子感受生命的可貴,也明白農民養殖的辛苦。那接下來,咱們就一步步拆解,在家孵蛋到底要怎麼做。

孵蛋前:兩樣關鍵準備不能少

想孵出小雞,第一步得先把「原材料」和「糧食」準備好。首先是雞蛋,可不是超市裡隨便買的水洗雞蛋就行哦,那些大多沒受精,就算放孵化器裡也孵不出小雞。得要「受精蛋」,怎麼來呢?從和公雞同住的母雞那兒收集就可以,而且母雞受精後,就算離開公雞,19 天內下的蛋也還是受精的。如果自己沒辦法收集,也可以找專門的養雞場訂購。
拿到受精蛋後,別急著放孵化器,先在室溫下靜置 24 小時,如果蛋內有氣泡代表蛋壞了。另外,小雞孵出來後得有東西吃,所以孵蛋前一定要提前備好「小雞開食料」。等小雞孵出來第一天,先喂點溫水,第二天就能讓它們自由吃專用飼料啦。

孵化器:孵蛋的「小房子」怎麼搭

接下來是孵蛋的核心設備 —— 孵化器。孵化器可以自己 DIY,也能買市售的,不過更推薦帶自動功能的,比如自動翻蛋和風扇。自動翻蛋特別重要,能防止小雞在蛋殼裡粘住,風扇則能讓孵化器裡的熱量均勻分布,幫助胚胎好好發育。
那孵化器怎麼設置呢?首先得提前一周準備,先用0.01% 的漂白水溶液清洗(這個濃度既能有效消毒,又不會因漂白水殘留傷害胚胎,千萬別用更高濃度哦),再用溫肥皂水沖洗乾淨,徹底去除漂白水殘留和髒污。消毒後一定要晾乾,畢竟乾淨無雜質的環境才能減少細菌對胚胎的影響。
消毒乾燥後,打開孵化器測試,確保溫度和濕度能穩定下來(比如讓設備運行 1-2 天,觀察數值是否波動),然後把它放在環境溫度穩定、沒有穿堂風的地方,避免陽光直射或靠近空調、暖氣口,防止孵化器內溫度忽高忽低。
溫度和濕度是關鍵中的關鍵。孵化雞蛋的最佳溫度是 38℃,像鵪鶉、盧丁雞那種小品種,溫度要稍低點,37.5℃就行。千萬注意,溫度不能低於 37℃超過 2 天,也不能超過 39℃持續好幾小時,不然胚胎可能就活不了了。建議在孵化器裡放個無線溫度計,方便遠端觀察溫度變化,及時調整。
濕度方面,第 1 到 17 天保持在 50%-55%,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孵化器裡放滿水盤,或者放一杯水就行,再用濕度計隨時監測。還有個小提醒,除非必要(比如燭蛋檢查),別老打開孵化器,一開門熱量和濕氣就跑了,會影響孵化成功率。另外,千萬別在同一個孵化器裡孵不同物種的蛋,比如鴨蛋、鵝蛋,它們需要的溫度、濕度和孵化週期都不一樣,很容易互相影響。

21 天孵蛋全流程:每天該做啥?

一切準備好,就進入 21 天的孵化週期啦,每天的任務都不一樣,咱們按天數來說。

第 1 天:「下蛋」入箱

把孵化器溫度設定到 38℃,濕度 50%-55%,然後就可以放雞蛋了,這一步叫「下蛋」。建議至少放 6 顆雞蛋,因為小雞是群居動物,有同伴在,它們破殼的時候會互相鼓勵,之後也能更快樂地成長。放雞蛋的時候要注意,把蛋較鈍的一端朝上,較尖的一端朝下,這樣能保證以後小雞的頭是朝上的,方便破殼。

第 1-18 天:記得翻蛋

從放蛋開始到第 18 天,每天都要翻蛋。為啥要翻蛋呢?從科學上說,胚胎得待在蛋黃上面,如果不翻蛋,蛋黃會飄到蛋白頂部貼著蛋殼,胚胎就會被擠在中間,很容易受傷。翻蛋能讓蛋黃在蛋白裡轉動,遠離蛋殼,保護胚胎。

 

每天至少翻 3 次,能翻 5 次更好。如果是手動翻蛋,用鉛筆輕輕在蛋上做個記號(比如一邊畫「√」,一邊畫「○」),就不會搞混哪些翻過、哪些沒翻了;如果是自動孵化器,就不用操心了,還能避免反復開門導致的溫濕度波動。另外,每次接觸雞蛋前,一定要洗手或者戴乾淨手套,別把手上的油脂和細菌帶到蛋殼上 —— 蛋殼上有微小氣孔,細菌很容易通過氣孔進入蛋內,影響小雞發育。

第 7-10 天:燭蛋檢查

到了第 7 到 10 天,就可以進行「燭蛋」了,簡單說就是用光照蛋,看看裡面的胚胎長得怎麼樣。最好用綠光的雷射筆,綠光穿透力強,能清楚看到蛋裡的血管分佈,避免被蛋殼顏色干擾。
怎麼判斷呢?如果蛋裡完全透光,沒任何可見的結構或黑暗區域,說明蛋沒受精,或者胚胎早就死了,得拿出孵化器;如果看到一圈紅色,或者血管散開、沒有規律,那也是胚胎死了的信號,同樣要取出;只有清楚看到裡面有網狀的血管,甚至能隱約看到胚胎移動,才證明胚胎是活的,在正常發育。要是發現有破損或漏水的蛋,也趕緊拿出來,免得蛋液流出污染其他蛋。檢查完,把活胚胎的蛋輕輕放回孵化器,繼續按之前的時間表翻蛋。

第 18-21 天:孵化前的準備

到了第 18 天,胚胎已經長成小雞了,幾乎佔滿了整個蛋,這時候就要停止翻蛋 —— 小雞要在蛋裡調整姿勢,把頭轉到蛋的鈍端(氣室位置),為破殼做準備,翻蛋會打亂它的姿勢。另外,隨著胚胎長大,呼吸需求增加,可以適當增加涼蛋時間,用「踩水」的方式就很不錯:把蛋輕輕放在 30℃左右的溫水裡,蛋殼表面會凝結小水珠,水分蒸發時能帶走熱量,模擬母雞離巢覓食時的自然降溫,每天 1-2 次,每次 3-5 分鐘就行,從第 18 天開始做剛好。

第 21 天:小雞破殼!

終於到了第 21 天,小雞要出來啦!這時候千萬別幫忙,一定要讓小雞自己破殼。為啥呢?蛋殼和蛋膜之間可能還粘著沒乾涸的血管,要是提前用手扯蛋殼,很容易把血管拉斷,讓小雞出血,甚至死亡。而且小雞破殼的過程,也是鍛煉肺部和肌肉的過程 —— 用喙啄殼時,肺部會逐漸適應外界空氣,肌肉也會變得有力,幫助它出生後更快站立。

 

一隻小雞完全孵化可能需要 24 小時,不過大多數時候 5-7 小時就夠了:先在蛋殼上啄出一個小洞口,慢慢把洞口擴大,最後撐破蛋殼鑽出來。等所有小雞都孵出來,孵化器的溫度可以降到 36℃,避免小雞剛出生就受涼。等小雞身上的毛變乾、能自己站立走動,就把它們移到育雛器裡,育雛器得提前準備好:溫度設定在 32-35℃(小雞體溫調節能力差,高溫能幫它們保溫),食物和水擺在方便進食的位置,水盤裡可以放幾顆小石子,防止小雞不小心掉進水裡嗆到。如果第 21 天還有蛋沒孵出來,別急著扔,溫度波動或蛋的大小不同,都可能讓孵化時間延遲,再等等,直到第 23 天。扔之前可以把蛋輕輕放水里,要是蛋能輕輕晃動,或者有小雞啄殼的痕跡,就還能再等等;要是沒任何動靜,說明胚胎已經停止發育了。

後續照護:小雞長大的小訣竅

小雞孵出來後,想讓它們健康長大,飲食和環境都得注意。從孵化後到第 18 週(或者第一次產蛋前),是小雞的生長關鍵期,在食物裡加點魚粉或蝦粉(比例不用高,每天加 5%-10% 就行),能補充蛋白質,幫小雞的骨骼和肌肉更好發育,變得更強壯。

 

育雛器裡的溫度也要慢慢調整:第一週保持 32-35℃,之後每週降 2-3℃,直到降到和室溫差不多(20-25℃),千萬別降得太快,不然小雞容易感冒。同時要保證育雛器通風良好 —— 小雞的排泄物會產生氨氣,通風能把有害氣體排出,但別讓風直接吹到小雞身上,避免受涼。另外,育雛器底部可以鋪上乾淨的墊料,比如稻殼、鋸末,每天更換一次,保持環境乾燥,減少細菌滋生。

收尾:孵蛋不只是體驗,更是教育

聊到這兒,在家孵蛋的 21 天指南就差不多結束了。其實孵蛋的過程,不只是等待小生命誕生的樂趣,更像雞田舍的陳昶豪設計師說的那樣,是一堂「看不見課本的食農教育課」。當孩子親手調試孵化器的溫度、每天記錄翻蛋次數、透過燭蛋看到血管慢慢長出,他們能真切感受到「生命不是一蹴而就的」—— 一顆蛋要經過 21 天的精心呵護,才能變成小雞;而後續餵食、清理糞便、調整溫度的過程,也能讓他們明白,從一顆蛋到一隻小雞,再到後來可能的雞蛋或肉類,農民需要付出多少耐心和辛勞,從而學會珍惜食物,不浪費糧食。

 

如果各位聽眾朋友也想體驗這份樂趣,不妨按著今天的指南試試,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,相信這一定會是一段特別的親子回憶 —— 當孩子抱著毛茸茸的小雞,說出「原來小雞出生這麼不容易」的時候,這堂食農教育課就已經成功了。當然,過程中要記得細心觀察、耐心等待,畢竟照顧小生命,從來都需要用心呀。那今天的播客就到這裡,希望大家都能孵出可愛的小雞,也感受到食農教育的意義,再見啦!